戶外教育經驗談-攀樹篇

作者:

分類:

這兩年帶了數十場的攀樹體驗,有時是支援其它單位,有時是自己接團,有時是在學校帶社團或利用攀樹當教學素材,這篇就來談談我對攀樹體驗活動的觀察。

從戶外教育的眼光來看,攀樹體驗有什麼樂趣及教育價值呢?


攀樹是這5~10年來越來越盛行的戶外教育活動之一。學有所成的樹藝師、攀樹師將國外的攀爬技術及樹木養護觀念帶回台灣,帶動了「工作攀樹」及「休閒攀樹」的發展,而休閒攀樹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攀樹體驗」。

相較於工作攀樹涉及大量的樹木知識、修剪技術、工具操作與安全等的複雜性及專業性,休閒攀樹是利用較簡單的繩索技術及安全裝備讓一般人都有機會離開地球表面、安全的爬上一棵大樹。

未接觸過攀樹活動的學生或成年人常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沒事要去爬樹?樹木不會受傷嗎?

要回答這問題,就要先思考:「樹木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樹木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樹木跟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是相當密切的,比如行道樹、廟前的樹、社區的大樹、公園的樹、郊外的小樹林、河堤邊的樹、校園的樹。這些樹都不是位於深山地區,也不是作為木材使用,而是為我們的文明發展及日常生活帶來一些效益,比如遮陰、道路景觀、降低熱島效應、創造微型生態鍊或防風等。

這些存在於「日常背景」的樹木讓我們太過習以為常,導致普通人壓根不會去關注它們,但其實樹木是需要被養護及修剪才能達到人類生活與樹木生長的平衡關係。如果樹木沒有適當去關注它,它可能會因生病、受傷、生長環境不良而造成斷枝或倒塌。

因此,既然我們的日常生活及文明發展都需要與樹木共存,我們不是更應該去關心或思考如何與它們共存嗎?

這就是攀樹體驗的教育價值之一。


五感經驗的探索

一般的攀樹體驗,就是讓你利用摩擦力繩結向上攀爬,體驗爬高的恐懼及樂趣。

這看似簡單的過程除了可以作為運動訓練之外,還具有許多延伸的價值,比如生態觀察或樹木知識的學習。

平常我們不會去關注的樹木,一旦你要去攀爬它,就會有各種議題要思考及觀察,譬如樹木安全的評估、周邊環境的風險評估、樹木生長狀況的探討等,這過程會讓你「認真關注一棵樹」。等你利用繩索往上攀爬後,樹帶給你的感覺又是另一回事。

帶「樹上風景很棒!」「視野感受不同!」「樹上有XX動物!」「樹皮摸起來很粗糙!」「樹上的風比較涼爽!」「坐在樹上的感覺很特別!」

這些都是我從學員身上聽過的反應。

你會發現,從站在樹下到攀爬上樹的過程,我們跟樹的關係不再是未知與陌生,而是產生各種「五感的探索及經驗累積」。這些五感經驗使學員更有興趣去認識樹木,產生某種連結。


開啟樹下的生活空間

當人與樹木有親近的機會時,樹木的意義就不再只是它本身,還包含周圍的空間。

台灣有許多公園、學校或社區,雖然長了不少大樹,但因為樹木缺乏整理及修枝,所以樹下的空間經常很陰暗潮濕,成為蚊蟲或蜘蛛生長的地方,更不會讓人想親近。然而,藉由攀樹體驗,我們是可以打開樹下的生活空間。

之前曾去支援基隆一個社區公園的攀樹體驗。這公園的樹木原本都沒有修剪及整理,造成樹下陰暗潮濕且蚊蟲甚多,平常沒什麼居民及小孩願意去公園玩,只有遛狗的居民會帶去大小便。於是你知道,這公園就變得又臭又陰暗,難以讓人親近,後來為了做親子攀樹體驗,才重新把公園的樹木做了一番評估及適當的修剪,讓更多的陽光透進去,也讓民眾有機會透過親近樹木而參與到公園的維護。

也有好幾次到校園帶攀樹活動,原本學校的樹木就是學生較少會靠近的區域,因為蚊蟲多且不透過。同樣藉由樹木修剪及攀樹體驗,學生能夠重新認識校園的樹木,到原本不想去的樹下空間乘涼及活動。更重要的是,本來叫不出名字的樹木,經由攀樹體驗,終於能叫出名字!


啟發你探索自然的世界

在接觸攀樹之前,我對樹木是一無所知的,平常沒事也不會去關注周邊的樹木。然而接觸攀樹後,觀察樹木成了我的生活習慣。

現在出門只要看到樹,我就會不由自主思考「如果要爬這棵樹,或是要修剪這棵樹,我可以怎麼做呢?」

有了這樣的習慣後,樹木之於我不再是一片背景,而是一團等你探索的謎題。

作為地球最重要的生態資源之一,一旦你習慣了觀察樹木,就可能啟發你對樹木乃至整個自然科學的知識探索。

所以重點根本不是攀樹本身,而是藉由攀樹,我們與自然環境產生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