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我,目前接觸過最考驗耐心的戶外運動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走繩」,這是讓我又愛又恨的戶外運動。
走繩Slackline起源於攀岩的圈子,起初只是利用扁帶、鐵鍊來玩玩平衡遊戲,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項獨立的戶外運動。
它的概念很像走鋼索,一個人行走於直徑數公分的索道上,必須依靠你的平衡能力及平衡桿去控制平衡重心。
然而與鋼索不同的是,走繩是使用具備張力與鬆緊度的彈性繩,它會搖晃、翻轉、甚至反作用力把你彈出去,所以它考驗的不僅是平衡感本身,更是身體肌群及核心的控制能力。
「你能控制身體,才能控制走繩。」
我第一次接觸走繩大概是四年前,那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買了一條Gibbon走繩新手款,那時候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走繩運動就傻傻入坑。
首次體驗走繩運動的感覺是挫折的,因為我完全站不上去,一上去就立刻掉下來。如果有幸撐個幾秒鐘或走個幾步,那也只是運氣使然而不是實力。
有段時間我會一個人在樹下練習站上繩,然而在缺乏方法及引導的情況下(好勝心使然,本想靠自己摸索),我摔了幾百次仍沒有進步,直到某日我終於忍不住查看網路上的走繩影片,才發現原來有一些動作及方法可以提升平衡的效果,至此我才開始有一點進展。
然而,即便我找到了一些方法提升練習效率,但這過程其實很「乏味」且「回饋感很低」。
以攀岩來舉例。今天你去攀岩館練抱石,你可以從V0的路線開始爬,能力增加後就可爬V1、V2…一路升等上去。
就算你的體能只允許你爬V0的初學者路線,你仍可以在V0的攀岩路線中體驗到「變化」與「成就感」,因為攀岩館會為每一個等級設計不同的攀爬動作及趣味;不同的攀岩館所設計的思維又不會完全相同。
學習攀岩固然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才能更上一層樓,但對於只是當興趣或偶爾玩玩的初學者而言,攀岩至少充滿樂趣且能短時機得到「回饋感」。因為你再怎弱,第一次去總能完成幾條新手路線吧?
回頭來說走繩,它是一個很難在短時間內產生回饋的運動。
相較於新手攀岩的四肢應用及路線變化,走繩的初學會相對單調許多,因為你幾乎就是一直在繩子上反覆摔下來,反覆失敗。
新手攀岩若失敗,只要你不是挑戰超過你體能與技巧的路線,你基本可以經由「模仿別人破解路線的方法」及「反覆練習」而過關,這過程不用很久,有可能是當下,也可能是隔幾天。
反之,新手走繩只要你失敗,你就只能經由「更多的失敗」來累積體能及核心控制的能力,這練習過程可能是數小時甚至數周,甚至一兩個月。悽慘的是,你就算練了數十個小時,你可能只是多站在繩子上十幾秒或多走幾步,未必有顯耀的進步。
根據我接觸過的走繩玩家,發現這個圈子在台灣很小眾,我認為根本原因就是「短時間內很難獲得訓練的回饋感」,而且「訓練過程較為乏味」。
可以這麼形容,走繩的自我訓練很像是「修行」,你要花很多時間跟一條繩子相處,相處過程很折磨人心,就是無止盡的「失敗」,而且這失敗還很「單調」。
你得在這單調乏味的失敗過程中,探索你的肌肉、你的呼吸頻率、微調平衡感、保持視覺專注。
我覺得如果是攀岩運動,大概要到比較高難度的路線或傳統攀岩那類的墜落恐懼,才會有這麼細微的身體感受。走繩則是在初學階段,就要沉浸到這種身體探索中,因為能駕馭你的身體,你才能駕馭那條繩。